据招股书显示,该笔资金将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。
IPO融资背后,是京东对更低成本的追求:通过技术创新,在未来十年,京东将压缩30%的物流成本。
融资降低成本,不是京东的初次,这条业务逻辑线一直贯穿着京东发展的始终。
01 初次IPO,规模带来低成本
“互联网并不特殊,它从来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”,刘强东在中关村摆过摊、卖过光盘,他的商业逻辑特别朴实:售后服务好、价格足够低,消费者才愿意前来购买。
而降低成本有效的办法就是砍掉物流中过多的中间环节:2010年,国内商品从出场到交付到消费者手中,物流系统需要搬运5-7次。
“未来三年将投入100亿建物流系统”、“融资的70%将用于物流体系建设”,拿着此前4轮共22亿美元的融资,刘强东围绕一线城市自建物流系统。
当时国内物流成本为17.8%,国美苏宁达到18.7%,而京东物流成本仅为12%,物流上节省出来的成本全部补贴商品价格。
2013年,凭借次日达、免邮费、经常性促销活动,京东拿下了2570万用户,交易额突破千亿,在B2C市场占据43.4%的市场份额。
而此时,刘强东希望扩张,将业务覆盖二三四线城市,“在二线或以下城市中,淘宝的名气很大,但京东的名气很小。”
巨额的物流投入、持续不断的价格战,吞噬其现金,“2014年季度务必要在美国上市”、“千万不要去碰京东”,李国庆、马云都不相信京东的资金能撑起下一步的扩张。
而在纳斯达克的上市,直接解决了京东扩张的资金难题。2014年5月22日,京东在纳斯达克,获得约20亿美元融资。
解决了资金难题后,京东开始投资下沉市场的物流体系,截至2019年底,京东仓库从2014年的123座增加到700多座、仓储人员和配送人员分别为4.5万、13万人,自营配送率覆盖99%的人口。
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完善,降低了京东的物流成本。数据显示,相比2010年,京东物流费用先将一半,仅为5%。
而京东物流的成功,终后反馈到前端销售,在下沉市场中,京东到货更快、价格更低,因此其用户量快速增长。
相关数据显示:到2017年,京东活跃用户量从2014年的5000万,增长到2017年的3亿活跃用户。
在早前,京东一直处在:自营物流、降低成本、融资、投入物流建设的循环中,而融资后大规模的物流投入,为京东带来了更低的物流成本以及用户的快速增长。
02 第二次IPO,无人物流更迭的蓄力
规模化、重资产的物流模式带给京东更低的成本,但随着规模扩大,重资产投入突破了平衡点,相关数据显示,2019年Q3、Q4,京东物流成本相比Q1分别增加0.5%、0.4%。
这意味着,人力成本的升高,规模越大,单位成本越高。而在外部,随着每日优鲜、苏宁、物美等电商均自建物流系统,物流在服务上的逐步丧失,京东的用户增长从早前的高速逐渐放缓。
“京东目前做的工作其实大概只需要8万名员工就足够了,而我们今天是超过16万名员工”,2017年,刘强东希望将京东从重人力成本中解放出来。
其中的突破点就是无人物流系统。
“技术、技术、技术!未来12年京东只有一件事要做,就是对技术的投入”,早在2017年,刘强东就将目光盯向了技术,“未来,京东送货将是机器人送货。”
也正是2017年,京东成立京东X事业部,开始转型为技术中心,该中心主要用于研发“互联网+物流”的一系列配套设施,以希望降低物流成本。
其实无人配送的效果早已得到检验。
2017年8月,京东在江苏昆山启动无人分拣中心,相比传统物流,无人分拣中心每个场地可减少180名人员,存储效率提升5倍,供包效率提升4倍,每个小时可以分拣9000件包裹。
据相关测算显示,一旦京东物流全部使用京东配送机器人,京东能将将物流成本降低至3%,其中仓储成本降低一半、配送成本降低30%。
低成本的无人化是零售的未来,此前京东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无人系统。
据了解,仅京东物流研发人员就高达3000多人,而京东在2019年全年研发投入达到179亿,相比2013年的9.6亿元,增长22.7倍。
如同六年前一样,京东在无人物流技术投入砸下巨资,同时还需要改造现有物流系统,增加无人车、无人机、无人仓库、无人分拣机器人……
相比技术上的研发投入,现有设备的更新换代才是真正烧钱,如同6年前的情形,如今京东在港交所上市,募集的297.71亿港元未来将会全部用户现有物流、仓储配送系统的无人化。
与其他公司融资后,钱趴在账户上不同,刘强东知道零售的本质是从成本中抠钱,因此京东每一次融资,都是升级其基础系统,通过资产或是技术,降低整体成本,从而有更低的售价去吸引消费者。
4次VC融资、2次IPO,京东融资不是摘取红利的果实,而是在积蓄力量,开始下一步大规模的投入。
更多信息:京东快递机器人